关注公众号,发送 【白皮书】【BP投递】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支持,更多信息和服务详见公众号

技术红利正当时,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协同之路 | 联想创投CEO年会
2023 03/14

制造业是铭刻在联想骨子里的基因,作为扎根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企业,联想深度赋能产业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今年1月,联想合肥工厂(联宝科技)成功入选世界经济论坛(WEF)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在全球共计132家“灯塔工厂”中,有50家来自中国本土,这足以说明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影响力。

通过过去几十年的积累,中国已经从人口红利时代走到了技术红利时代,智能制造在知识、人才、生态等方面都有了足够的沉淀。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顶层战略,更需要我们“顺势而为”擦亮中国制造的全球名片。

联想创投作为联想的“科技瞭望塔”,发挥CVC2.0优势推动被投企业和联想集团的双向赋能,以内生外化的形式促进智能制造优势项目落地形成商业闭环,引领制造业良性发展。在近期联想创投2022/2023CEO年会圆桌论坛《智能制造,多模式下的产业共赢和协同》环节,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合伙人林林,携手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集团全球供应链负责人关伟,与被投企业数码大方董事长、总裁雷毅,未来机器人联合创始人、CEO李陆洋,阿童木创始人、CEO宋涛,中科慧远创始人、董事长张正涛,围绕智能制造在各细分领域中落地、赋能传统制造业,科学家、企业家如何完成由研到产的路径跨越等话题展开了深度讨论。

《智能制造,多模式下的产业共赢和协同》主题Panel现场

以下为圆桌主要内容实录:

01
紧抓时代机遇,实体为本
打造“中国智造”新名片

林林:过去几年,面对不确定的大环境和市场需求波动等形势,联想经受住了在先进制造能力和供应链韧性等方面的考验,在2022年Gartner的全球供应链25强中,联想集团排名全球第九,亚太第一。近日,合肥的联宝工厂也成功入选全球“灯塔工厂”,中国本土“灯塔工厂”增加至50家,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第一个问题想问老关,联想是如何以实体为本、制造当家,打造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构建起了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力?

关伟:我在联想做了26年供应链业务,有幸见证了联想供应链的韧性跃迁之路。今年1月份,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了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联想合肥工厂(联宝科技)凭借卓越的数字化、智能化影响力成功入选。至此,全球“灯塔工厂”数量已达132家,其中中国本土的“灯塔工厂”有50家,于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我觉得这是对整个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认同,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是中国?第二联想为什么得到这项荣誉?

首先,为什么是中国?我觉得这和中国过去多年在智能制造各相关领域的长期投入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全球的经济热点不断向亚洲、向中国转移,在过去可能更多是讲中国人口红利,特别是在2010年后,通过我们在智能制造的硬件、软件、产品等方面的逐步积累,已经发展形成了中国的技术红利。智能制造涉及的机械手臂、智能检测等技术,都会从5G、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中获益。在技术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中国也拥有了更广阔的市场。

第二,为什么是联想?联想作为一家中国高科技制造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是与时代需求相匹配的。二十大提出要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在我们理念中,发展智能制造是以提升质量为最终目的,“质量”在狭义理解中是产品的质量,在广义也可理解为效率。过去几十年来的积累,使我们有了充分的知识、人才以及土壤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制造,我们的“顺势而为”体现在多方面,如前瞻产业布局、新技术积累、夯实全球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同探讨等。这些积累最终使我们能够一步步获得殊荣,在这些方面的市场,拥抱更广阔的前景和更多的品类。今天我们讨论的灯塔工厂,未来可能在中国涌现上百座。

02
用坐穿冷板凳的毅力
攀登技术领域“珠穆朗玛峰”

林林:如今,制造业实现了从“作业靠双手”到“产线靠铁臂”的业态迭代,从人口红利到科技驱动的引擎替换。请问阿童木的宋总,创业多年,咱们工厂的哪些变化让您感触较深,我们做出了哪些调整?

宋涛:我先来举个例子,第一个是日用消费者行业。5年前我去蒙牛参观,他们要求“全工厂看不见一滴牛奶”,全生产流程都在一条流水线完成,在智能制造牵引下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还有一家曾被3.15曝光的老坛酸菜品牌,后来老板痛下决心,花了两千万进行了自动化升级改造。另外还有比亚迪,他们在起初做整个厂房工程基建的时候,就已经把智能制造体系的投入考虑进去了,包括视觉技术、物流机器人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传统企业都在积极拥抱智能制造趋势下的数字化转型,逐步去实现机器换人或者工厂无人化。

对我们来讲,我们要做什么?就是要在技术更新这件事上持续努力。制造业需要的普遍不是标准化的设备,而是定制化的。我们方案供应商需要做的就是,要用技术为驱动,以产品形态体现服务力,更近距离的和客户互动,响应需求,提供服务,否则就会距离客户越来越远。

林林:下一个问题问到中科慧远的张总,我看到网上有个说法:中科慧远成功攀上了工业外观检测的“珠穆朗玛峰”,也有人提到您从中科院出来创业之初是想做榨菜行业的,当时您是如何最后决定做玻璃盖板视觉检测技术的?

张正涛:我记得2015年、2016年是非常有意义的年景,当时国家《促科法》发布,科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创业的号召,大量的科学家,以及很多好的实验室成果都走出来了。我们当时调研了很多方向,包括榨菜包装机,就想着这个有没有可能做点儿产业化。后来发现还是要聚焦自己的特长,把老本行光学玻璃检测技术做精做深可能才更有出路。

我现在还记得老贺当时跟我说,“正涛,你就把透明反光的玻璃检测技术做到世界第一,我不像别人劝你先把场景扩大,你把这一个事扎深、扎厚后,再去做别的事情才是合理的。”这个和所有投资人给我的劝戒都是不一样的,使我印象深刻。如今我们凭借通用光学走到国家“专精特新”行列,我觉得联想创投那时的指点有很大作用。所以,越过那座山,再走后面的路就走得很平稳。

林林:张总越过的是玻璃盖板视觉技术的“珠穆朗玛峰”,也只有专注在这个领域不断突破,才能积累起核心竞争力,而这里边就要具备坐冷板凳的毅力。说到毅力,数码大方的雷教授过去30年一直专注于国产工业软件的突破与发展,请问您目前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是否能够实现自主创新,支撑起中国制造强国的梦想?

雷毅:工业软件的门类很多,我们主要专注于面向制造业的工业软件研发设计。在这个领域,有很多技术难点亟待突破,例如像飞机这样的精密工业产品,大约包含百万个零件,汽车大概10万个零件,一般设备或产线大概1万个零件,电子产品约1千个以上。这么多的零件如何在软件上呈现?就是我们谈到的一个大装配,因为产品设计得把所有的零部件都表现出来。此外有的产品对外观有要求,如何兼顾?软件又分为几个层次,有平台,通用层,也有上面的应用层,这些都需要技术的突破。

所以从应用上来看,我们第一掌握了自己的关键技术,第二初步具备了支撑制造业相关软件的设计和研发能力。但是,大家最怕的就是“但是”,我们和国外相比,在高端应用、公司规模、品牌等方面还存在差距。这就需要与软件、机器人、叉车等周边兄弟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到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支撑起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03
从弯道超车到换道超车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成长之路

林林:刚刚过去的2022年,机器人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比如人形机器人异军突起,此外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大。请问未来机器人的李总,随着人工智能、5G、新材料等技术的交叉融合,机器人行业将会迎来哪些机遇?

李陆洋:国际上几个“爆款”机器人,有一个共同点:都在往通用机器人的方向走。这和我们细分领域的专用机器人,比如叉车机器人,是不一样的。通用机器人可以通过控制油门、刹车等不同的动作组合,来达到和专用机器人一样的目的,通用机器人的核心,除了理解力,更多应该在执行力上。从应用端来讲,也许通用机器人的渗透率会更好,未来的智能制造领域,专用机器人和通用机器人一定会迎来正面交锋。专用机器人如果想不被通用机器人取代,核心的点还是回到原点的产品定义,追求极致的效率和极致的指标。

林林:目前制造行业里的中国企业都会面临两类竞争,一类是如何在巨头林立的国内市场顶住压力跑出来,另一类是我在中国市场已经站稳脚跟,甚至走到头部,接下来该如何参与国际竞争?请先请雷教授谈谈在国产工业软件领域,你们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过程中,有什么宝贵的经验分享? 

雷毅:工业软件主要就是和两个对手斗争:一是竞争对手,二是盗版。对手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不把面铺得太宽,专注打造符合行业的、更好的产品。聚焦行业,聚焦产品,做到这两点,用户才愿意付费购买。另外,中国制造业门类是最多的,提升空间也很大,这就要求整体策略需要有讲究,要围绕中国市场、扎根中国,而且是关注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在中国扎根以后再往进行海外布局。此外,在工程、数学等各个价值链上的人员配置都需要到位,市场也需要和生态内兄弟单位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中国制造业,实现共同增长。

林林:在传统形态的工业机器人之外,并联机器人是一个较为年轻,却发展迅速、应用前景广阔的品类。作为本土的后起之秀,阿童木挥动铁臂与国际巨头竞争,哪些是核心的破局因素?

宋涛:我们内部一直强调两件核心的事情,一个是竞争策略,一个是产品力。我们2013年创业,当时机器人市场相对空白,主要有若干国际品牌,我们当时采取的是进攻策略。

当时行业特点有二:一是消费品行业较为离散,强势品牌的研发成本高,用户体验并不太好;二是强势品牌号召力强,挤压了中间集成商、渠道商的议价空间。这两个痛点恰恰是强势品牌无法改变的短板。因此我们在研发上加大投入,提前规划好资金用途;并在终端不断做推广,把声音传播到终端。这几乎是80%的成功经验。另外还有一个经验,在去年立项的一个机器人项目上,阿童木通过“满足一部分性能”,来与头部企业拉开距离,争取种子用户;然后再寻找一批高端用户,满足更高要求,这也占据了一定数量用户的心智,迅速打开了市场。

所以赢得市场竞争更看重产品本身的市场阶段、竞争格局,以及你采取的竞争策略,这是我的理解。

04
沙场夺旗
智能制造凭借实力“顶天立地”

林林:想问一下张总,我知道中科慧远在玻璃盖板的检测上守住了寂寞,专注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您从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就碰到了国际巨头的竞争,想知道中科慧远在国际舞台竞技的底气来源是什么?

张正涛:我用四个字概括就是“顶天立地”。

首先是技术上顶天立地,光学、算法、控制,无论是别人有的还是没有的,我们解决这些技术难题,这是“顶天”,把壁垒扎深,占据市场,这是身为科学家和创业者要坚持的事情。同时,科学技术还需要“立地”,立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制造业对性价比需求很苛刻,怎么实行团队成本最优、供应链最优、服务最优,评价要做好,这些都是产品创新需要考虑在内的因素。

其次是软件、硬件的“顶天立地”。在中国,企业需要实现数字化转型,但如果在质检行业的数据只能在350万人的书写纸上记着,却得不到反馈,那就不是我们所说的数字化。数字化的模式一定是渗透吃穿住用行而适用的,这是数字和硬件的结合,也是本土企业创新的优势所在。

第三是学术和产业的“顶天立地”。学术和产业两辆马车并驾齐驱,核心技术的突破由学术界做;产业界提供应用化的场景,双方相得益彰。产业界和学术界联动,完成产学研闭环,今后再向外服务全球客户,就会有十足底气。

林林:张总总结的这几个“顶天立地”喊出了我们建设制造强国的信心。谈及底气,请问李陆洋总,未来机器人持续发力“深水区”应用,突破高难度技术场景,领跑行业的无人叉车已经走出中国,在美国、欧洲开始布局,关于参与全球竞争方面,是如何思考与布局?

李陆洋:首先需要明白中国在工厂自动化上处于什么水平:据2022年数据,中国工厂里每万人使用的机器人台数是322台,在全球排第五,证明我们整个制造业机器人应用水平是很高的。其次我们这个细分行业有一个取巧,在哪里?无人叉车这四个字如果把它定义成一个行业会比较奇怪,因为它对于软件算法的能力更像是无人驾驶,但由于它的市场小,所以企业估值偏低,好像没有太多企业进驻到这个行业。此外它的硬件能力又必须要借助两方面,第一是传统叉车企业的硬件水平,第二是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的供应链体系,它是一个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和工业设备的三不管地带。但如果按照需求量来讲,市场体量一年大概200万台左右,又不是特别小。未来机器人就把做无人驾驶、做机器人、做叉车硬件的这三类人才都集中起来做这件事,就形成一个突破口。

05
源头活水,联想发挥“链主”
作用助力企业走出国门

林林:最后想请老关做下总结,联想始终以带动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为责任,联想将如何继续发挥"链主”的作用,与大家携手服务全产业、全社会?

关伟:我们现在面临的已经不是一个区域市场的竞争,而是国际化的竞争。我们供应链的策略就是要关注整个大的产业,搭建一个共生共赢的生态体系。在这个生态体系里,不管把联想称为链主也好,称为头雁也好,我们特别希望做的,第一要给我们的被投企业更多机会。现在我们2000多家合作伙伴的供应商体系里,中小企业有2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有35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大家一定是互惠互利的,我们共同去搭建一个很好的生态,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联想要满足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的需求,对于我们来说,供应链的韧性就会变得尤为重要,怎么样能够提升供应链的韧性?我们在全球有35个智能制造基地,如果要提高供应链韧性的话,一定是希望在35个基地有同样的标准,可以实现“build anything in anywhere”,但实际上我们离这个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特别希望我们共能同合作打造一个好的产业环境,利用我们在过去二三十年以来积累的国际化经验去帮助大家提升竞争力。比如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我们现在全球2000多家供应商里面,有400多家都是直接进行IT系统的对接,这样从物料到后续的供应周期等方面都能随时掌握,有利于共同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动从信息化真正转向数字化,让数据从提供参考变成主动说话,也希望在软件、硬件方面得到大家的支持,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的智能制造及中国产品推向全球。

林林:谢谢各位,智能制造业发展的背后还有更多值得探讨和深思的地方,最终需要台上台下的每一位科学家、企业家携手实现。联想希望和大家一起“顶天立地”,发挥坐穿冷板凳的精神,以生态之力共同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 2016-2023 Lenovo Capital & Incubator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38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