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发送 【白皮书】【BP投递】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支持,更多信息和服务详见公众号

复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钊:面向未来,创新、市场与AI | 2025联想创投CEO年会
2025 11/11

11月8日,以“硅基潮涌,创新世界”为主题的2025联想创投CEO年会在上海盛大召开。大会聚焦人工智能与硬科技浪潮下的产业机遇,探讨硅基智能如何重塑创新版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带来以《面向未来:创新、市场与AI》为主题的演讲,系统剖析了创新在不确定时代的关键作用,并强调了市场机制与AI技术对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

陈钊指出,创新是中国经济应对挑战、行稳致远的关键。市场层面,民营企业已成长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力军,联想创投等产业资本通过资金与资源整合,为创新提供了核心支撑。AI普及速度远超预期,正重塑个体工作模式与企业运营逻辑,其影响已覆盖中高技能劳动力群体。面对不确定性,唯有坚定创新信心、聚焦未来产业、布局全球市场、拥抱AI变革,才能开辟发展新蓝海,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与人类价值提升。

以下为陈钊演讲全文:

谈到面向未来,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各种不确定性。在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过紧日子” 的务实、“统一大市场” 的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战略,都体现了我们应对长期竞争的定力与智慧。

创新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中国的创新靠什么?核心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政策对创新的重视度与连续性从未动摇,支持方式也从传统补贴转向精准赋能,包括设立大基金、引导风险投资、激活产业资本等。另一方面,市场对创新的重视持续升温。中国不缺资金,缺的是资源与技术经验,而联想创投这样的产业资本,不仅能提供资金支持,更能带来丰富的行业经验与资源整合能力,助力企业成长壮大,这正是创新背后的市场核心力量。

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首先要明确:到底哪些是关键核心技术产品?2018 年《科技日报》曾列举35项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光刻机、芯片等,但还有大量潜在关键核心技术,像人工血管、缝合线等。这里有个关键判断: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多为中间品而非最终品。从行业分类来看,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覆盖13个大类:


  • • 核反应堆、机械器具(215 种):代表性技术包括光刻机、真空蒸镀机、航空引擎
  • • 电机电气音像设备(129 种):以芯片、手机射频器件、传感器为核心
  • • 光学照相医疗设备(126 种):涵盖透射和扫描电镜、激光雷达等
  • • 此外还有无机有机化学品(95 种,如微球)、钢铁制品(91 种,如高端轴承钢)等,涉及环氧树脂、柴油发动机零件、光刻胶、人用疫苗等多个关键产品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进口端外资企业占比最高,但内资企业中民营企业的份额已远超国有企业,且呈增长趋势;出口端民营企业的主导地位更为明显。这一发现令人振奋,说明民营企业已成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力军。

从地区分布来看,进口端苏州、上海、深圳位居前列,出口端深圳凭借民营企业的强劲表现跃居第一。深圳的特殊性在于,其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更多依赖民营企业,充分彰显了市场力量的重要性。

看待中国的研发与市场,需要客观理性的视角。中国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GDP 比重)增长迅速,已超过印度和加拿大等国家。这背后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激励政策密切相关:2008年之前,内资企业所得税33%,外资企业15-24%,高新技术企业需满足5% 研发强度才能享受15%低税率;2008 年之后,内外资税率并轨,研发强度阈值按企业规模调整:小企业6%、中型企业4%、大型企业3%。

政策实施后,企业出现了研发强度“集聚现象”:小企业集中在6%、中型企业在4%、大型企业在3% 阈值附近,外资企业在2008 年后也呈现类似特征。这其中虽然存在一定比例的水分(如将部分管理费用计入研发费用),但剔除水分后,政策仍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 企业研发投入增加一倍,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9%,且政策效率高于欧美普遍实施的线性补贴,体现了 “抓重点、避浪费” 的中国智慧。

全球机构AI 技术采用率正快速攀升,2018 年人工智能(含生成式AI)采用率约50%,2023年ChatGPT 推出后,生成式AI 采用率跃升至71%,2024年人工智能整体采用率已接近90%,普及速度远超预期。

AI对个体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常规认知任务,显著提升阅读、办公、客服等领域的效率与质量;二是非常规认知任务,表现分化明显,擅长考试客观题、代码生成、日常创意等定义清晰的任务,但在学术研究、复杂医疗诊断、理财顾问等需复杂判断的不确定性任务中表现不足。此外,会有个体异质性,AI素养的差异会放大劳动力产出与收入差距,同时 “认知债务” 问题也需警惕。

AI 对企业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团队协调辅助:能高效整合个体偏好,帮助团队达成更优共识,还可扮演 “魔鬼代言人” 提出异议,避免盲从;二是团队创意辅助,存在 “创意趋同” 风险,由于AI 预训练资源的统一性,个体借助AI 产出的成果相似度较高,可能丧失团队创意的多样性,这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波AI 冲击与以往不同 —— 它主要影响中高技能劳动力,而非传统的低技能劳动力,这一变化对社会与企业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聚焦创新研究,其核心发现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 • 国家越接近技术前沿,研究型教育越重要。中国未来的人才培养,不能再局限于“做题式” 训练,而应注重快速思维、敢于挑战、勇于否定的意识与勇气;
  • • 创造性破坏需要更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以应对AI 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
  • • 前沿国家更需要权益融资而非债务融资,为创新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 • 产业政策应“对事不对人”,针对创新活动提供支持,而非特定企业,以维持市场竞争格局。

谈及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制度固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观念。一个社会对资本、企业家、财富创造者的态度,会无形中影响人的行为,这才是判断中国增长前景的核心风向标。

最后,分享几点感想:

第一,坚定信心。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最大的确定性就是坚持创新发展。

第二,开辟蓝海。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同时要秉持“不争”的智慧,以国际视野布局全球。

第三,放眼世界。中国的制造与服务走向海外,不仅是商业拓展,更要助力全世界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向往。

第四,拥抱AI。未来,人文社科与理工科同样重要,我们要让 AI 服务于人、实现人的价值,而非被 AI 取代,这是人与 AI 和谐共处的关键。谢谢大家!

© 2016-2025 Lenovo Capital & Incubator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38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