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发送 【白皮书】或 【BP投递】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支持,更多信息和服务详见公众号
11月8日,在以“硅基潮涌,创新世界”为主题的2025联想创投CEO年会上,中控技术创始人褚健发表演讲,聚焦流程工业智能化转型,分享创业理念与未来构想,为硅基时代工业创新锚定方向。
中控技术创始人褚健
褚健强调,多年创业实践中,“专注”是坚守的方向,“创新”是突破的关键,“使命”是前行的动力,我们敢于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的突破。从立志“做中国的霍尼韦尔”打破跨国垄断,到如今推动行业智能化,中控技术始终以产业价值为导向,坚守初心。
关于工业智能化,褚健进一步提出“无人驾驶”的前瞻性设想。他认为,流程工业可借鉴汽车的无人驾驶逻辑,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 + AI 技术”的结合,完全可以解决流程工业中的安全生产、降本增效问题,实现“内操智能化、外操无人化”的全自主运行工厂FAP(Fully Autonomous Plant),达到半自主运行L3级,甚至是高度自主运行L4级,实现工业领域的无人驾驶。这一构想依托工业AI技术创新,契合流程工业高安全、高效率的需求,也为硅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实践蓝图。AI推动全球制造业自动化升级已成为行业共识,而中国流程工业在硅基时代也拥有领先机遇。期待更多新时代创业者把握机遇、共促智能化发展。
以下为褚健演讲全文:
非常高兴今天能来到联想创投CEO峰会,见到许多老朋友,也结识了不少新伙伴。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多年来的创业感悟以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我非常热爱创业——喜欢做那些“有趣、好玩、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 也很愿意跟创业者们交流。今天想分享一下我所在的领域——特别是大家不太熟悉的流程工业。
什么是流程工业?它包括石化、化工、医药、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特点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中国工业总产值约130万亿元,其中40%–45%来自流程工业,规模近60万亿元,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个行业。
如果整个行业在能耗或效率上提升1%,就意味着每年可释放6000亿元的价值。对离散行业而言这或许极难,但对流程工业却是切实可行的巨大空间——因为我们过去长期依赖粗放式发展,“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如今,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转向精细化、智能化运营。
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业具备两大先天优势:第一,自动化水平高;第二,数字化基础好。没有数据,AI就是无源之水。而流程工业恰恰拥有海量实时数据——温度、压力、流量等时间序列信息,为AI落地提供了坚实土壤。这个行业还有四大核心刚需:生产安全(一旦出事,后果严重)、质量提升、降本增效、节能减排(中国80%的碳排放来自流程工业)。
正因如此,我始终坚信:专注、创新、使命,是我们前行的三大支柱。
第一,保持专注。多年前有人建议我拓展至离散制造自动化,但我婉拒了。不是不能做,而是流程工业还有太多未解难题。我们必须沉下心去,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第二,坚持创新。过去我们多是跟随者。但现在,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去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甚至认为不可能”的事。比如,我们将“1%的不可能”视为创新的起点。
第三,要有使命。30多年前创业时,我的目标很简单:做出中国的霍尼韦尔。今天,中控技术已成为中国第一——2024年DCS市场占有率全口径达40.4%,石化行业56.2%,化工行业62.6%,服务超3.7万家企业、部署10万套系统,覆盖流程工业所有细分领域。
但这只是开始。我们的愿景是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智能领导者,帮助客户每年实现千亿级效益提升。
在此背景下,我们推动了两项关键创新:
一是通用控制系统——UCS(Universal Control System)。
传统DCS源于1975年霍尼韦尔的发明,一个大型炼化厂(如50万个I/O点)需数千面机柜。而UCS通过融合ICT技术——云架构、高速光通信、边缘计算——将整个系统压缩至一面机柜,彻底取消铜缆,全面光纤化。更重要的是,UCS原生支持AI运行,为智能化奠定硬件基础。目前已有近200套系统落地,全球尚无同类产品。这个想法最初就是来自一位20多岁的年轻工程师对“不可能”的勇敢挑战。
二是时间序列大模型——TPT(Time-series Pre-trained Transformer)。
由一位兼具化工博士与AI硕士背景的年轻人提出。不同于通用大模型,TPT专为工业过程数据设计,基于流程工业的共性原理——“三传一反“(传热、传质、动量传递、化学反应),构建垂直领域模型。
TPT 1于2024年6月在新加坡发布,TPT 2于2025年8月在杭州推出,现已支持用户工程师自主建模,大幅降低AI应用门槛。
我们正构建一个通用工业AI平台——SCOPES,集成六大能力:Simulation(模拟)、Control(控制)、Optimization(优化)、Prediction(预测)、Evaluation(评估)、Statistics(统计)。
其中前三项用于在线闭环控制,必须零幻觉、百分百可靠;后三项可用于离线分析,容错空间更大。这正是工业AI与消费级AI的本质区别。
以氯碱行业为例:全国171家企业,中控技术服务130家。无论是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还是煤化工、生物化工,表面千差万别,底层逻辑高度一致,只要理解这一共性,AI就能跨行业复用。
展望未来,我们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流程工业能否实现“无人驾驶”?答案是:完全可以迈向半自主运行L3级乃至高度自主运行L4级自治。我们倡导“内操智能化、外操无人化”——控制室无需人工干预,现场巡检由机器人完成。我们称之为FAP(Fully Autonomous Plant),即“全自主运行工厂”。
这并非空想。依托UCS的硬件重构与TPT的智能引擎,我们已具备实现FAP的技术路径。正如汽车从辅助驾驶走向自动驾驶,工厂也将从“人控”走向“智控”。人越多,操作风险越高;系统越智能,安全与效率越有保障。
黄仁勋曾说:“这一波AI浪潮将让全球50万亿美元的制造业更加自动化。” 对中国而言,仅流程工业每年就有近60万亿元的规模。我们有机会、也有责任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在此,期待更多AI人才、创业者加入流程工业赛道。祝愿所有的创业者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