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发送 【白皮书】或 【BP投递】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支持,更多信息和服务详见公众号
2025年AI产业正以软硬件深度融合之势重塑技术版图。一年间,从底层架构到应用生态实现多重突破性变革:在AI算力领域,NVIDIA推动单卡GPU性能数倍级提升的同时,已经转到下一代AI系统工厂;星际之门项目由多达40多万块GPU构建,投资金额2000亿美元;OpenAI 发布GPT-5并启动IPO筹备,中国Deepseek、千问、豆包等大模型加速追赶;各类智能体持续落地,仅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领域一级市场融资就有近200亿元。这些交织共进的变革清晰昭示:AI软、硬件的融合已从单一性能提升转向系统性和生态重构。
科技圆桌现场
此类突破性变革,不仅是技术参数的迭代,更催生全产业链对软硬件融合路径的深度思考与实践。如何把握硅基智能核心逻辑、破解融合发展关键瓶颈、释放技术变革产业价值,成为行业焦点。在联想创投2025CEO年会《AI软硬件深度融合,硅基改变世界的必经之路》科技圆桌上,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首席投资官、高级合伙人宋春雨,摩尔线程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王东、阶跃星辰联合创始人朱亦博、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CEO夏立雪、Lovart创始人陈冕、星动纪元创始人兼CEO陈建宇、它石智航创始人兼CEO陈亦伦等科技先锋,共同拆解 AI 软硬件融合的现实命题。嘉宾们一致认为,硅基智能正成为改变世界的核心驱动力,AI软硬件深度融合更是推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以下为现场内容实录:
01
技术与生态协同发力
开创AI技术演进新路径
宋春雨:第一个问题给到摩尔线程王东总。想请教您:目前第一梯队的国产GPU有六七家,您对中国算力未来格局如何预测?摩尔国内算力芯片的竞争力将从哪些方向展现?比如从GPU到AI系统工厂、单卡 vs 集群、超节点、高速带宽互联、设计、国产工艺、超节点集群化、单一GPU性能提升到AI工厂与系统工厂、联合大模型深度优化等等?
王东:从当前AI的发展来看,GPU或者加速计算芯片这个市场前景非常大。第一,英伟达2025年的营收持续高增长,说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有很大的收益且远没有到顶。第二,AI算力需求激增,国内有些互联网大厂的token调用量日均已经突破30万亿。整个AI发展过程呈指数增长,给算力基础设施和加速芯片企业提供了很大的舞台。
市场这么大,每家AI芯片公司路线不太一样,既有专用加速芯片,比如NPU、DSA;也有GPGPU;以及英伟达这样的全功能GPU企业。大家各有所长,都发展得很好。但是在全球市场来看,主流的还是英伟达,目前占据至少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摩尔线程致力于打造全功能GPU,因为我们坚信,不应以任何方式限制科学家与开发者的创造力。未来的应用场景将层出不穷,充满未知。作为核心工具,一款更具通用性、更面向未来的加速芯片,才能为整个产业带来最大的价值。
关于摩尔线程的竞争力,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坚定技术路径,我们始终以全功能GPU为发展方向,这是应对未来多样化计算需求的根本;第二个是保持创新速度,我们致力于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快速迭代,为创新提供强大且可靠的底层支撑。第三个是构建繁荣生态,与开发者及合作伙伴深度绑定和融合,充分利用好中国优秀的科学家资源;第四个是拥抱国家战略,积极融入数字中国的浪潮,将企业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紧密结合。
宋春雨:第二个问题想问问亦博总。请您聊聊下一代开、闭源大模型演进的创新思路,包括大家关心的Scaling law是否还会快速地进步。另一方面,全球的基模已经收敛到11到12家,下一阶段的演进是什么样的局面?
朱亦博:先说一下基础大模型的整体技术脉络,业界比较公认的是OpenAI五步路线图:L1是 Chatbots,L2 是Reasoners推理模型,L3是Agents,L4是Innovators。随着技术的进步,Agent可以自己找人类没有发现过的方法完成指定任务,甚至自主创新以解决人类没有想过的问题。再往后,Agent在没有人明确给reward的情况下自主探索学习,这可能时间要更久。
说回阶跃,我们特别重视多模态,不管Chatbot、推理模型还是Agent我们都是多模态。我们相信如果要和物理世界打交道必须有多模态的能力,现在先从手机、车这些现有的电子设备开始做多模态的Agent,帮大家完成一些事情。我们也相信未来如果探索现实世界一定需要多模态的能力,我们也在和具身智能行业合作,一步一步稳扎稳打。
宋春雨:第三个问题给到夏立雪夏总。大模型一定会推动产生新的平台,DeepSeek通过深度优化算力实现几十分之一的显著降本震惊世界。您怎么看全球AI Infra技术趋势和出现全新平台产品的商业价值机会?
夏立雪:中国有非常强大的生态,从需求侧看,市场广阔、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再小的场景都能有百万级的用户需求;供给侧也一样,芯片厂商、算力建设方和服务方众多,有着非常繁荣的生态。无问芯穹正在打通供需之间的资源匹配,我们从创业之初就希望能够将我们可协调到的所有中国算力标准化,并把每一份算力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现在正是中国AI Infra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因为需求在快速增长,这个时间点对于性价比的需求尤为迫切。在AI尚未充分展现产业化能力之前,大家对于成本没有那么敏感;而未来,当AI成本被充分摊平之后,大家对成本也不会太敏感。让成本快速下降,什么时候最重要?恰恰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对从算力芯片到最终AI价值生产之间每一个环节,优化需求最高的时候。目前,全球都非常关注AI Infra领域,很多科研团队、厂商都在积极投入优化。我们认为这种体系化的上下游打通对于中国来说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AI专用应用场景逐步走向Agent时代,对于AI Infra提出了全新挑战。
从需求侧来看,这里一定会出现基础设施的新形态。首先,面向需求侧,服务Agent的AI Infra,应当是AI原生的,能以更快的响应速度应对Agent的未来需求,对AI Infra的能力提出新要求。从供给侧看,我们需要能够调用更加多样化的算力资源,且对其性能进行极致压榨,对性价比有更高要求。
这必然要求底层架构随之演进与革新。回顾历史,当年大型企业构建的是以CPU集群为核心的超算体系,后来GPU因其并行计算优势成为新的核心,在其之上演化出独特的基础设施范式。未来,面向AI及Agent复杂任务,专属性更强、更加独立且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基础设施也一定会出现。
02
硅基智能热潮
垂类AI Agent与具身智能加速落地
宋春雨:下一个问题给到陈冕总,我想请教智能体经济时代如何打造一款爆款AI Agent的应用,这里有哪些关键的成功要素?
陈冕:大家都觉得流量被大平台垄断,投流成本高,靠投放获客基本不现实,但像DeepSeek、Manus 还有我们 Lovart,都没怎么在投流上花钱,却能实现快速增长,且不断有新产品创造增长速度的纪录。我个人认为这个时代增长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关于智能体经济时代打造爆款 AI Agent 的关键,首先核心是创新驱动增长。我们内部有个说法,基础大模型的领先优势往往只能维持 1-2 个月,而在这 1-2 个月里做开拓式创新,就能拿到大量天然的免费流量和关注度。夸张的增长速度背后,是因为AI技术在以从未想象过的速度发生变革,这个时代流量非常稀缺、注意力非常稀缺,但是全球的注意力聚焦在AI创新上,一旦你能做出引领全球原创的创新,将会天然获得大量免费流量。
应用端的创新,关键是要提前预判未来,先于模型能力去构建产品。例如Lovart,我们不是简单做图片、视频生成,而是想打造一个真正的 “AI 设计师”,理解用户的审美和调性,完成完整的设计服务,让大家感受到之前想象中 AI 应用的未来样子。其实优秀的 AI Agent 和基础大模型是双向促进的,没有模型的能力突破就没有好的应用,而应用端描绘的未来体验,也能给基模的发展指明方向。
宋春雨:下一个问题给到陈建宇教授。星动纪元有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端到端原生机器人大模型ERA-42, Day 1就是“软硬一体”思维的。想请教下陈教授,具身智能的数据集、成本、模型收敛是三大关键拐点,请你预测下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何时到来?
陈建宇:具身智能拥有自己的“ChatGPT 时刻” ,此节点并非突然到来,而是数据飞轮、成本曲线与模型迭代三者协同推进后必然引爆的趋势。在数据集层面,具身智能核心是获取真实物理世界的高密度交互数据,除了语言信息,还需要覆盖视觉、触觉、行动等多感官维度,还原人类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的感知逻辑。人形机器人以人的行为为训练模板,能最大化复用人类行为数据,降低数据采集与适配成本,这也是做成人形的原因。
成本拐点的突破则依赖硬件规模化与软件范式革新的双向发力。硬件端,通用机器人(含通用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优势会成为降本关键,不同于专用机器人“单一场景、单一产品” 的局限,通用机器人可适配各场景需求。软件端,端到端具身模型的“预训练 + 微调” 的范式会大幅降低部署成本,随着预训练模型的增长,我们针对场景应用的微调所需要的数据逐步累积,算力与数据成本将持续下降,最终有望接近语言模型 “零额外学习成本” 的状态。
模型拐点则依赖于迭代。模型的架构与算法直接决定了具身智能的能力边界,现在VLA(视觉-语言-星动)是大家谈得比较多的具身智能模型,下一阶段是什么呢?我们相信是世界模型。通过与斯坦福大学的联合研究已验证,世界模型能使当前最先进的 VLA 模型性能提升 40% 以上,更好地帮助机器人理解物理世界规律、预判交互结果,而持续的架构与算法创新,才能支撑具身智能从 “执行指令” 迈向 “自主决策”。
宋春雨:接下来想请教陈亦伦总。它石团队来自百度自动驾驶团队,对比不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进程,各自技术路线会是怎样?包括世界模型、VLA技术路线图您能给分享一下吗?
陈亦伦:目前自动驾驶行业已彻底转向端到端,核心原因是这种方式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性能,这是之前任何方法都无法企及的—— 要知道以前的算法需要几百位优秀工程师多年累积写出200 万行代码,而神经网络直接实现了性能上的碾压。
回到具身智能,它的scaling law是同一个逻辑:机器人行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我们上学时就接触过各种机器人的知识,而这一代机器人要真正迎来爆发,关键是要做到上一代机器人完全没能力做到的事,展现出在生产生活领域无可替代的高价值。这一代机器人在落地应用时不得不采用端到端方法论,这才是具身智能真正的 “GPT时刻”,本质上还是要靠性能说话。
用AI 实现的核心要想清楚一个问题:具身智能领域的 AI,到底是其他领域AI延伸出来的应用,还是一个全新领域的基础模型?模型本质上是数据映射的压缩,而复杂的问题,需要超大规模的数据来支撑,所以它不应是其他领域衍生出的应用,而是一个全新领域的基础模型。具身领域的基础模型,就值得匹配与之对应的海量数据。
就自动驾驶的经验来看,要获得初步成效,至少需要10 万小时的高质量数据,之后还要持续迭代到100 万小时才能稳步提升。真实数据的质和量是具身智能接下来最核心的事情,也是当前具身智能发展最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
03
AI软硬一体、“双重智能”
成AGI必经之路
宋春雨:请教朱亦博总,我了解到阶跃特别关注端侧AI,原生的AI硬件这条发展思路,也非常令我们好奇,你们是一个基模厂商,为何拥抱端到端软硬一体?
朱亦博:我们对Agent时代有一些思考,很多人说Agent是coding Agent或者是一些垂类的Agent,更多考虑怎么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总结几点。
第一,Agent要能做事、会做事。这是Agent和推理模型最大的区别。
第二,总在线。可以随时求助于它,让它随时做事。
第三,有记忆,会进化。它能够长期学习了解我各种各样的习惯,了解我背后的各种context去更好地服务。
基于这样的假设,现在的模型以及产品都没有做得特别好。而我们看到很大的机会,一个改变点,如果我们有一个具体的物理设备长期陪伴着用户,就能做到很多的事情,有条件能够做到总在线,能够获得更多context、有记忆。有很多事情现在一个单独APP做不了,必须要是设备及操作系统级别,才能够有足够权限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基础上做到这些事情,这是为什么我们从技术和产品角度出发,我们相信个人终端和基模,两者必须结合到一起才能够做到next level的个人智能助手。
宋春雨:下一个请教陈冕总,从智能体会快速渗透来看,专业级或是toC用户使用的超级智能体最有可能从哪些赛道出现呢?你预测的逻辑是什么样的?
陈冕:作为Agent企业,肯定要依托基模的通用智能,但从基模到真正的用户体验,中间还有很大距离。最大的问题不是模型不够强,而是用户不会精准表达需求。Agent企业的核心,就是做好 “Context(上下文)” 的挖掘和工程化处理:准确获取用户的真实意图,把这些需求梳理清楚,再通过工程化手段让模型理解,最终输出符合用户审美和需求的作品。现在硅谷也流行 Context Engineer 的概念,本质就是底层模型走向应用端、解决上层体验问题的过程。我们未来也会在 Context 获取的基础上,做更多 RL 和后训练,让场景体验更优。
超级智能体的诞生,C端大概率将从数字内容或者数字工作,或者纯线上工作相关的产品中诞生,这些工作不依赖和物理世界的连接,是AI模型能力最快能够泛化和延伸的赛道。承载超级智能体的软硬件一体化全新硬件也有望出现,但由于硬件迭代周期相对较长,其诞生步骤将循序渐进:先在已有的硬件上出现,一些垂类场景将在一些新的硬件终端里逐步出现,未来再发展出软硬件一体的原生智能体。
宋春雨: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我简单总结下今天的核心收获:
第一:嘉宾们一致认为,硅基智能正在成为改变世界的核心驱动力,其影响堪比前三次工业革命。它替代的不仅是人类的体力劳动,更是人类独有的智力劳动,重新定义生产力、重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智能体和机器人经济结构,催生一个碳硅融合的全新世界。
第二:AI软硬一体、“双重智能”是AGI必由之路。“双重智能”是数字世界智能体和物理世界具身的智能双胞胎。
第三:AI软硬一体,一定会推动全新的平台级机会。大家分享了非常多包括从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的这种端到端,包括超级智能硬件,超级智能体全新的平台机会,迎来众多硅基智能新物种的大爆发!
AI不仅是商业机遇,更是社会责任——我们需要加强跨界合作,推动伦理治理,确保技术普惠。正如元庆一直倡导的“人本智能”,让AI成为人类进步的伙伴,而非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