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发送 【白皮书】【BP投递】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支持,更多信息和服务详见公众号

大型科技工程创新时代,创业者的机会在哪里?听听投资大咖们怎么说
2023 12/08

近日,由创业黑马主办的“第15届创业家年会”在北京举办,年会主题为“AI给世界一个确定性”。会上,在创业黑马执行总裁罗浛予的主持下,联想创投集团总裁兼管理合伙人贺志强、火山石投资创始合伙人章苏阳、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天图投资创始合伙人兼CEO冯卫东、普华资本董事长曹国熊,进行了以《科技赋能产业寻找确定性》为主题的产业论坛。

在论坛上,围绕硬核科技的创业等话题,贺志强表示,科技最大的变革将来自人工智能、大计算等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投资核心科技不能有路径依赖,作为投资人,我们更加看重创业者是否与他从事的事情共振起来,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此外,贺志强认为,未来将是大型科技工程的创新时代,中国拥有规模最大的工程师群体和大规模的制造业,我们要多为中国的科技创业者赞歌,并在背后不断支持和陪伴科技企业的成长。

以下为创业家&i黑马编辑过的论坛节选:

罗浛予:先恭喜各位投资家,也感谢各位投资家!今天的第一Part是跟大家互动一下啊大家最近关注的方向,下面我会一一对话。

在评审时,很多机构和媒体朋友都说,章苏阳章总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最早”。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最早在中国创投界投出那么多明星企业的投资人之一。百度、携程、腾讯等公司,都是章总发现的。请问章总在下个阶段,您将关注哪个领域,以及今年对哪些创新技术和创新产业有兴奋点呢?

章苏阳:这两年的投资逻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第一点,之前基本是以发展为主,这两年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是注重发展和安全并重,发展很重要,安全也很重要。

第二点,当年的PC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好的创业团队、好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在一个阶段三年左右可能产生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的商业模式和公司。前期砸大钱产生数据和流量的垄断,亏钱没有关系,但一旦产生了垄断就会有长尾效应,以后的十几年都可以有比较好的收益。但现在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机会了。

第三点,政策的调整,国家更倾向于支持对国家利益有所贡献的企业,我们称为新国家项目的产生,这些项目里面大多是硬科技,这促使大家70%都投在硬科技领域上。我们也一样,今年总体项目投得不多,比平时少一半,其中硬科技占比更多。综上所述,因为底层投资逻辑的变化,导致投资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尤其在近一两年,大家会转得很快。

罗浛予:说到硬科技,评委们认为,此次投资之中最“硬”的机构就是联想创投,所以有两个问题要抛给贺总。今年您看到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产业,有哪些是让你眼睛一亮的?大家都说您引领了CVC 2.0有什么不一样?

贺志强:联想创投自2016年成立以来,就专注投资产业互联网,围绕物联网、边缘计算、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赋能行业的机会。过去七年,我们的投资主题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

但投资这么多年硬核科技,我们在实践中有很多发现,比如人工智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影响到产业,尽管自动驾驶到目前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依然没有达到我们畅想的目标。ChatGPT 3.0和ChatGPT 3.5发布后,我们思考了很多问题。我问了很多AI专家,但只有极少数人看到了这条路径的可能性,这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界面临的巨大挑战。

但总体来讲,我们认为,未来科技最大的变革和机会一定来自于人工智能和大计算,这些都是未来的基础设施。

联想创投作为CVC ,我们强调两点:

第一,我跟董事会和核心高管在成立第一天就达成了共识,联想现有的主营业务是一个圈,IT的未来是另外一个圈。联想创投是要投IT的未来,并不断推动联想业务和被投企业进行合作,推动联想的业务向IT未来不断重合,这是我们一开始就坚持的。

第二点,我们一直强调联想与被投企业是双向赋能,不要强调联想是世界500强,有多少产业资源能够赋能被投企业等。我们被投企业其实在创新技术、创业文化等多方面,也在赋能联想。

我们一直坚持这两点,现在被投企业和联想的战略合作已经越来越多了。形式不限于被投企业进入我们的供应链,还包括一起联合服务客户,比如我们投资了很多机器人公司,中国的移动机器人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领先,我们现在就与联想SSG业务部门合作,一同服务海外的客户,在海外市场,机器人公司的毛利相较国内增长20%-50%。

罗浛予:下面话题到了风口呼吁力量最大的朱总。朱总被这次评委评为最“热”的投资家,因为朱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和金沙江一起成为了最耀眼的明星,投了很多热点项目,被大家誉为“独角兽捕手”。在当下的人工智能领域,朱总也再次成为了业内的投资风向标。请问朱总近年发现或新投了哪些人工智能的项目?并且你觉得这种风向和未来,哪些方面有兴奋点?

朱啸虎:我们和别人不一样,我们觉得投资人和创业者要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千万不要追逐风口。因为中国的风口特别快,等你看到时、追进去,基本都是站在山顶上了。所以我们不投硬科技,只投软科技,投软件赋能的科技。

关于AI,我们的观点很清晰——大模型不是创业者的机会,大模型要收敛到大厂去。预计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整个赛道就非常清晰了。我们只投AIGC的应用层创新机会,因为我们相信AIGC和以前的移动互联网是一样的,而且速度更快,能看到三年迅速指数型、爆发型的机会。比如去年我们在上海封城投的一个项目,去年1000万收入,今年就到了7000万,一年涨了7倍,明年更是预计在3亿以上,所以在应用层上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刚才贺总讲的AIGC确实不太容易,因为一定要选择非常好的切入点,比如自动驾驶、法律、医疗,看上去很大,但它们都不容错。不容错的AIGC要落地,在今天非常难。今天能爆发的一定是高度容错的赛道,在高度容错的赛道上,AIGC才有非常大的机会,能够给客户和用户创造10倍以上的效率和价值提升。

我们感觉过去几年,尤其是2021年的泡沫期间,投资人投了很多软件公司、SaaS公司,给了很高的估值,接近70倍到100倍的PS投了这些软件企业。今天投资人对软件却很失望,为什么呢?因为销售收入远远低于投资人的预期。为什么美国的软件投资风风火火?美国软件企业3倍,3倍,2倍,2倍的增长速度,很快就做到1亿美金了;但中国软件企业在过去几年,在很低的收入情况下,只做到3000万人民币、增长速度放低到50%以下,其增长速度完全撑不起估值。为什么中国软件企业增长慢呢?AIGC证明中国企业虽然愿意为软件付钱,但不会为了50%、100%的效率提升付钱,但是会为5倍、10倍效率提升付钱,而且是马上付钱。所以如果你的AIGC能给客户创造10倍的效率提升,那就会非常有爆发力。中国的AIGC还是有很多机会,我们特别乐观。

罗浛予:下面是最“专”的投资人冯总。评委团说,冯总最专,这几十年一直在投消费。请问下最“专”的冯总,投了百果园、小红书、奈雪的茶和锅圈以后,接下来两年怎么办?未来怎么消费?

冯卫东:我如果追风口的话,就是违反自己的定位理论、没有标签了,我是聚焦消费的投资人。早些年其实我们也是科技投资人,投科技挣了钱,但就是搞不清楚是怎么挣的,以为会挣钱的项目赔了、以为会赔的项目挣了。比如我们投量子点发光材料,居然挣了钱;我们投芯片,略赔;投新能源、风能,也挣了一些钱。但就是没有搞清楚是怎么挣的,所以越想越怕。刚听完朱啸虎说人工智能,我没有理解,但他能启发我,他讲的很常识的话都能启发我,那我肯定不能投。

有一个数据,Q3消费对GDP的贡献到了82%,这是极度不正常的。一方面是统计方法、口径有了调整,把一些服务加进来了;另外是投资下滑了,导致消费从40%涨到80%。是不是消费很繁荣呢?其实也不是。很多原因导致大家不愿意说消费。不愿意说的关键原因,是因为没有退出通道。但这是暂时的,没有退出就没有投资,除非你是巴菲特,20年不退出也没关系。我始终认为消费未来有机会。

各位都投硬科技,但我这辈子大概都不能重新去学硬科技了,所以我就等着科技变软的时候。因为一旦最后碰到了人,也就是C端需求,就都得变软。真正的硬科技都是极客,但常态是软的,服务普通消费者的,这就是我们坚定的信念。

章总投互联网很早,他在投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在投周黑鸭和德州扒鸡,显得特别土。在特别土、大家都不关注时,我们投得就很舒服。后来这些互联网基金杀进消费高估值抢项目,我们这几年就相对难受一些,投得少一些,但最近又可以投了。前面说二级市场需要靠一级投资回到4000点,可能是因果倒置了;二级市场回到4000点,一级市场才敢大胆去投,这是以退定投,但是也需要投资模式创新。我们投消费,很多人悲观,说消费降级,但我们看到的趋势是消费永远在升级,用户对品质的追求是没有降的。他可以减少量,但不会减质。

中国的梯度很大,从一线城市到八线城市。一线城市的中产再压缩消费,也不会是降级,而是对性价比的要求提升;低线城市则有其他亮点。还有对体验消费的增长,奢侈品在涨,性价比消费也在涨。为什么锅圈食汇成长那么快呢?它也是属于性价比。还有折扣零售也在涨,比如名创优品在涨。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A股不欢迎消费、港股超级软的状态下,怎么投好消费?这里就需要创新,一方面是让我们手里的项目挺过去,在资本不热时,踏踏实实做竞争力、做利润。另一方面是通过不依赖IPO的投资模式投资,比如前段时间在黑马直播热议的滴灌通方式,我们可以改造它、让它更好、更能被主流品牌接受,不依赖IPO的投资模式是有解的。

在座的消费创业者机会来了。按照我们理念投的鲍师傅,活得非常好,现在已经变成了香港人到深圳要代购的品牌了。总之,我们可以熬过去。通过创新、特别是通过科技应用创造新的消费品类,还有非常大的机会。

罗浛予:下面来到了评委团认为最“优”的投资人曹国熊曹总。曹总为什么最优呢?因为曹总投了6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100多家省专精特新企业,还有独角兽50多家,并通过IPO并购了150多家,范围包括四大领域。曹总最近关注哪些行业,怎么看今年的创投市场?

曹国熊:我顺着冯总的话来说。每一个创业者都有资源的资源禀赋,不要管风从哪吹,还是要从自己的资源禀赋出发。有些事,坚持着坚持着就成了,有些困难磨着磨着就没了。坚持的重要性,非常好。

今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今年的投资行业,的确是“专精特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已经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对早期投资者来说是必答题,就看我们怎么做。谈到具体细分赛道,AI很热,我就不重复了,另外如双碳、新能源领域虽卷,还是值得持续关注。比如今年HJT的转化效率、输出功率创了新高。在当下,技术演进速度远超过其他任何时候,对于每个领域的投资决策来说,理解其底层技术的成熟度、潜在风险以及市场适应性是至关重要的。

罗浛予:如果说原来的创新大部分是模式创新,带来了一波红利,那么在现在重视技术创新的趋势下,商业模式创新的出路在哪里呢?同时再问,在技术创新趋势下,草根创业者还有没有机会?

章苏阳:从历史来看,国内发展最快、让大家感觉到他们是中国最牛逼行业的公司创业者,其中的大部分在当年都被认为属于草根。无论怎么样,大家认为马云是草根、马化腾也是草根,李彦宏从美国回来,好像属于偏精英分子,除了他以外,拼多多黄峥、头条张一鸣,都是偏草根的。中国当年草根创业的成功率蛮高,像互联网界的鲁迅——周鸿祎也是草根。草根创业挺好的。

草根创业有什么好处呢?之前非草根的人,已经占据了所谓的主流企业。草根要进入这些主流企业很难,所以必须另辟蹊径,找技术的变量,找商业模式的变量。这两点就使得他们找到了一些“缝隙”,而这些缝隙产生了巨大的成功。再加上主流企业对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数据驱动的领悟速度、反应速度没有这些草根快,所以草根拿到了机会。

现在AI原理上是数据驱动后的产物,我对AI的将来表示非常大的热情。但如果大家不去限制AI的话,只需要五年左右,70%的人就没什么事了。目前在这个领域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技术的发展,要让它完全去发展,它短期内把人的各种能力替代掉,受到打击,人才会快速适应这种变化;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要让技术慢下来,等人逐步适应以后,再往前走。我感觉这就跟当年模式创新时代的年纪大的人一样,年纪大的人不像年轻的人,能立马拥抱这个事,所以他们基本上是在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我妈现在89岁,不会网上转账,她可能已经永远被甩掉了。

AI到现在为止,也有这种情况。不是所有人一开始都能接受AI的发展。现在我直接来回答这个问题,目前草根创业确实比较难,从1999年到现在,草根创业是最难的,这是可以明确来讲的。我按照刚才的投资逻辑,在发展和安全共存的情况下,AIGC的发展,这部分可能会产生草根创业,再变成大公司。但比如在硬科技和专精特新领域,由于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积累,撒一层土夯实,再撒一层土夯实。需要有经验、需要做很多年、需要对一个垂直领域有很深的理解等,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个草根可以短期内掌握的东西。所以可能在某些领域会出现草根创业,比如AIGC领域,其他领域目前确实很难。

朱啸虎:我们的观点和别人不太一样,我觉得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看上去是个褒义词,其实是贬义词。

章苏阳:因为专精特新就做不大了,既然做不大,为什么让它上市?但现在国家政策如此,企业很难脱离现行政策的环境。

朱啸虎:为什么A股3000点涨不上去?因为上市之后涨10倍是不可能的。专精特新就是小而美的企业,现在资本市场可能不一样了,专精特新达到上市标准就很勉强,上市后涨10倍就更困难了。我们看好AI层,如果大模型成为像云计算一样的标配的话,在上面的商业模式创新,我们感觉是有机会的,我们特别看好AIGC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消费层的产品创新,这两点在中国是永恒的主题,有很多机会。

曹国熊:这不矛盾,国家支持专精特新,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也是希望百花齐放的科技创新生态起来。专精特新企业完全有希望有能力在细分市场上成长为全球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不意味就只是小而美,当然是可以长出大树来,长成大家伙。大家伙是从小公司开始的,现在的创业环境摆在这里,我们需要找到自己一针顶破天的最核心的东西。专精特新是成长内核 ,成为最细分的赛道里最优秀的,未来很有想象力。

罗浛予:那在您专门投的专精特新的企业里,草根到底能不能行,您投不投草根?

曹国熊:不是投“专精特新”,是培育支持创业公司去成为“专精特新”,我投的是创业早期阶段,他们还不是。我不知道草根的定义是什么,好像草根就不懂技术?不能以技术驱动?要强调的是,我们最终创业是用户需求驱动,创业者必须是产品经理,最需要了解的是需求。当然产品的底层是技术,这迭代非常快,所以刚才我说投资人要知道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的局限风险所在等。作为创业者,这些技术是要为你所用,生产出好产品去满足自己定义的用户需求,建立自己的优势所在。所以草根创业当然行。

冯卫东:我跟他们的观点非常不一样。也许是巧合,我们过去投资成功的创业者,绝大部分是草根。我想了想,好像还没有本科是985以上的创业者成功。为什么呢?关键在用户类型,如果用户不是草根,而是大企业、科技企业或精英人群,那么创始人就得是精英,因为创始人要理解需求。而我投消费,消费项目要成功,就要做大众生意,所以创始人草根一点可能会是更好的产品经理,因为要跟大众用户同频。

线上消费用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多一点,但也不是特别高新,而是对人性的体察、对产品体察。

贺志强:很多优秀的科技创业家都毕业于顶尖高校,比如寒武纪的创始人、宁德时代的创始人、蔚来的创始人等。

一个创业者能不能成功,最主要的是他和所从事的事能不能共振起来,教育程度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创业者跟他做的事共振起来爆发的能量是巨大,这是投资人需要衡量的点。此外,无论是投科技,还是其他领域,都不能有路径依赖,不能用以前的标准来衡量新项目。

中国未来GDP的增长除了消费,就是依靠科技拉动。在这个大的趋势下,我们有两点看法:第一,人工智能会与所有行业结合,但实现的过程中挑战也非常大。人工智能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技术,虽然是由人类发明出来的,但其背后的原理不可解释。了解AI的人不一定了解行业,一群高智商的人去研究神经网络,但对具体行业不了解,技术就很难融入行业。但我们还是认为人工智能会赋能所有行业,并带来巨大的变革,这里面有机会,也有挑战。

第二,未来绝对会出现机器大规模辅助人。我们刚刚做了机器人闭门研讨会,如果要实现人形机器人,并真正用到人的生活中,有特别多的技术条要解决。所以如何务实又浪漫地做好每个阶段的投资部署,是既有机会,又有挑战的事情。

时代真的不一样了,不缺资本、不缺人才,信息流动也很快,形成共识的行业,很快就会卷到产能过剩,比如新能源。中国改革开放后学会了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大批量制造,所以如果一个行业进入了确定性,比如新能源汽车,一定是快速就会卷起来。

曹国熊:刚刚这话启发了我。我们今天的主题AI给世界一个确定性,但投资是在不确定性中去投,只有在风险中,才能看到风险从哪来;稳定的状态,恰恰是最大风险的状态。

罗浛予:最后一个问题,刚刚提到了草根,下面提一提精英。各位对中国未来能不能产生马斯克这样公司或企业家有没有信心,你们认为他们的画像是什么?

曹国熊:我很有信心,我前两天回访了一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际旭创,世界一流的高速光互联综合方案提供商,现在市值回调了些,市值不到千亿了。我很看好旭创的未来。我国有很多在各自领域中世界一流的创始团队,我们当然有这样的机会能够产生马斯克这样公司。他们共同画像应该是需要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国际竞争力。

朱啸虎:这个问题定义得不太清晰,我重新定义一下,就是系列创业者在中国能不能持续成功?马斯克在美国是个特例。我18年前刚刚开始做VC,一个前辈告诉我,他最不喜欢投的创业者就是第一次成功又第二次创业的,失败率益极高。创业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在第一次成功以后,他就会认为自己是天命之子,成功是必然的,失败是偶然的。所以我们都喜欢投Nobody,就是没有成功过,认为失败概率很高的创业者。

成功创业者的第二次创业,风险比第一次还要高。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Somebody,认为自己是Somebody以后,失败概率极其高。我们最近和另外一个基金聊天,他说,今年投资的平均成本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我惊呆了,今年市场这么冷,为什么平均成本是历史最高呢?他说,他投的是白马创业者,白马创业者都觉得自己是Somebody,往往一开价就是1亿美金。

贺志强: 我们要学学美国媒体,多鼓励和夸赞优秀的企业家,比如OpenAI的CEO Sam,美国媒体都将他定义为天才。我们的媒体也要多为中国的优秀企业家宣传。我们认为,未来几十年中国一定会出现顶级的企业家。人类社会过去20年,以及未来更长时间,都是大型科技工程的创新时代,而不是科学发现的时代。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优秀的企业,都是科技工程的产物。中国第一不缺工程师,第二不缺大规模制造业,第三不缺努力,所以大型工程未来的成功,中国一定有一席之地。我们要多表扬、多为创业者唱赞歌。

冯卫东:我也相信中国会出马斯克,这是一个概率事件;任何一个时间窗口,都有一个概率。当中国的体量足够大,有巨量经济体的效应,如果我们继续走市场经济,继续开放,马斯克这样的人出现是迟早的。我同意贺总讲的,这不是一个科学家的时代,马斯克不是科学家,他是科技企业家,他并没有做出原创创新,他是科技工程化,他做的是商业性的系统优化,没有特别原创的技术,也不需要。任何工程上的重大突破,都会带来巨大影响。能跟人工智能媲美的是常温超导材料,如果出现就会席卷我们能看到的一切。常温超导实现的话,可控核聚变就自动实现了,可控核聚变还没实现就是因为维持超导的成本太高了。未来比马斯克更牛的企业家会出现的。

章苏阳:从1999年以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很多类似于马斯克的人。当年的马云做阿里巴巴、做淘宝、做阿里云等,在当年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的马斯克。所以中国的历史上,有类似于马斯克的,当然马斯克做硬科技的事比较多。我们也是人才辈出,只要给一个环境,一定会产生这些人。

2012年以前,大家崇尚的都是这些人,但从2015年以后,这种情况稍微有点反过来了。我感觉到中国这块土地上,将来也会持续不断的产生“马斯克”。如果政策更适合这些企业家发展,我认为会更好。

罗浛予:谢谢各位带来的精彩一堂课,最后我做个小结。大佬们告诉我们,要AIGC模式创新,消费要产品创新,专精特新企业要想办法成长为大家伙、大巨人。不要路径依赖,要追求创新,无论是什么,都要通过用户需求驱动我们,底层是技术做驱动。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人与事能不能“共振”起来。

最后是对创业者说,别说创投冷,也别说VC没钱了,你看咱们的大佬更疯狂。所以我们要学会跟投资人共振起来,跟黑马共振起来!

本文转载自i黑马公众号

© 2016-2023 Lenovo Capital & Incubator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38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970号